三字经的典故和故事

畅聊之火 1个月前 已收到6个回答 举报

果子哥 1星

共回答了14个问题采纳率:96.4% 评论

香九龄,能温席——故事如下:

古代的男孩黄香只有九岁和父亲一起生活,在冬天的时候,因为怕自己的父亲觉得天气太冷,就在睡前先把床铺温热,然后让父亲去睡,这个故事说明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。

14小时前

26

还算优秀 4星

共回答了47个问题 评论

三字经:夕孟母,则伶楚。子不学,断机楚。斗宴山,有义方。教五子,名惧扬。

这是一个小故事。里面说了一位母亲,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到知识,每天都在很努力的编织东西来挣钱让孩子读书。但是,有一天,孩子说不再读书,母亲听了,马上把编织机拿剪刀把绳子都剪断了,说孩子不学习,自己那么辛苦也没用。孩子没有办法,只好继续学习。后来,母亲听邻居说:在宴斗山上有一位隐居的老学者。他才华出众,教孩子很有一套。曾经教了五个孩子,到最后个个都成了朝廷命官。只要把孩子送到去老学者那里教,将来必成大器。有时母亲把孩子送到了老学者那里,孩子真的一天天聪明起来,母亲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学习了。

12小时前

23

许你柔情 3星

共回答了358个问题 评论

1、 明确非常丰富。
2、 解释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经典读物之一,讲述了众多历史人物和事件,其中有一些典故和故事,成为了常被人们提及的文化传统。
3、 三字经中的典故和故事包括:贤人和愚人的区别、孝道与忠诚、礼仪之道、教育和人生哲理、中国历史事件等等。
比如,其中有一则故事“鼓盆之战”,讲述了楚国和吴国为争夺地盘,在楚国国境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,最终楚国以几乎全灭吴军的惨痛代价获得了胜利。
这样的故事让人们在研习三字经的同时,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具体事件和战争策略,也深入理解了某些道德教育的重要性。

9小时前

40

小东东 2星

共回答了7个问题 评论

子不学,断机杼。——《孟母断机》

有一回,孟子偷懒不学习,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,说:“学到一半就停下,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,还有什么用!”孟子听后,再也不偷懒了。

5小时前

44

诈板煩 1星

共回答了14个问题 评论

1、《孟母三迁》。

《三字经》中说:“昔孟母,择邻处。子不学,段机杼。”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。

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,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,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,学大人跪拜、哭叫的样子。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,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。到了市集,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。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,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。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,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。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,变得守秩序、懂礼貌。这时候,孟母满意地说:“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!”有一回,孟子偷懒不学习,孟母就当着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,说:“学到一半就停下,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,还有什么用!”孟子听后,再也不偷懒了。

2、《黄香温席》。

“香九龄,能温席”的故事,说的是汉朝时候,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。在他九岁的时候,就已经很懂事了。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,就给父母搭蚊帐,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,把蚊子赶走,让父母睡个好觉;到了寒冷的冬天,他就先钻井被窝里,把被子暖热,让父母睡得温暖。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,京城人都说:“天下无双,江夏黄香。”3、《囊萤映雪》。

“如囊萤,如映雪,家虽贫,学不辍。”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。

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,他家中贫苦,没钱买灯油,又想晚上读书,于是在夏天的晚上,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,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;映雪是晋代的孙康,在冬天的夜里,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。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。

1小时前

50

酒已都醒 3星

共回答了397个问题 评论

《三字经》是一篇传统的启蒙读物,以简明的文字、小学生易学的方式,传递了一些关于道德、修身和教育的原则。其典故和故事如下:

1. 《弟子规》:讲述了孔子的门徒子路因赋诗失守而受孔子的谴责,后来他在遵守了《弟子规》的教诲之后得到了恩师的赞扬。

2. 《论语》:其中提到的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是选自《论语》中的一句话,它告诉我们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,都应该保持谦虚、虚心学习和敬重他人。

3. 《千字文》:讲述了唐朝大诗人、书法家王羲之在肆意挥毫的过程中产生对笔画的慨叹,以及他为了掌握书法技巧而不断努力的故事。

4. 《百家姓》:介绍了中国百家姓的源流,强调了家族、家庭和个人的名誉,以及坚持文化传统的重要

1天前

14
可能相似的问题

热门问题推荐

Copyright ©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@wdace.com